《堕落》- 王菲

按:这是给“不插店”写的,本来应该写的是《末日》,我提笔之初听的也是《末日》,不料最后鬼使神差地写成了《堕落》。囧。好吧,天意。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末日》。

文/耳东

 

《堕落》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

 

现在再来看王菲,我们终于可以看清一些事实,比如说,她真的是一个“山寨天后”。在她1989年签约出道到2003年发行目前为止最后一张专辑《将爱》的14年里,王菲先后“山寨”了邓丽君、Tori Amos、Cocteau Twins、The Cranberries、Bjork和Sophie Zelmani。

 

真正称得上“王菲范儿”的作品,可能不到10首,《脸》、《小聪明》、《寒武纪》、《新房客》、《香奈儿》、《阿修罗》、《彼岸花》,以及这里要说的《堕落》。

 

我以为的“王菲范儿”,本质上说,仍然是“山寨”的。从Cocteau Twins拿来的迷离、幽远的氛围,从Bjork处拿来诡谲、神秘的节拍、从The Cranberries拿来清新、悠闲的吉他、从Tori Amos处拿来冰冷、疏离的情调,把以上种种揉捏到一起,再加上王菲嗓音中天然的慵懒和香港词人似是而非的歌词,逐渐发展成一种颇具戏剧张力的唱法。

 

收录于专辑《唱游》(1998)中的歌曲《脸》就是这种“范儿”的典型代表。在这首歌里,王菲时而如歌剧中高贵的DIVA,时而如单纯放肆的孩子,游刃有余地在高低、轻重、缓急中往来穿梭,轻松地用嗓音营造出两个迥异的角色。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堕落》。(收录于专辑《浮躁》,1996)

 

在《堕落》之前,王菲更多是模仿。无论是《冷战》还是《梦中人》,包括同专辑中的《分裂》,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王菲仅仅只是她模仿的对象的寄主,她更多的是“还原”和“再现”。在《堕落》中,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时的王菲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挖掘自身特质,那种分裂般的戏剧化唱法就是这种挖掘的结果。

 

《堕落》里也分裂出了两个角色。一个是低沉的、压抑的,表现在作品里,是刻意压低的唱腔、封闭的节拍和暗沉的鼓点;另一个则是开放的、肆意的,通过提高声调和加快节奏表现出来。这一低一高、一慢一快、一收一放,将内心的挣扎表现了得淋漓尽致——《堕落》的歌词,看起来是一个“你”,一个“我”,其实都是“我”,“我”郁闷、迷惘、彷徨,于是自己想办法说服自己“堕落”。

 

为了更好的呈现“堕落”过程,王菲还为这首歌“设计”了ABC三段式的结构,每一段歌词分别代表了从迷惘到放开到最后彻底释放的每一步,而释放的高潮就是“来啊,来啊,我陪你”。这里的“陪”字显得格外贴心,因为是“陪”,是同病相怜,是惺惺相惜,所以更容易令听众感同身受。

遗憾的是,这种血淋淋的内心解剖在《浮躁》之后的王菲专辑里几乎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张亚东日益华丽空洞的编曲(也可能是为了满足王菲的需要)以及林夕变本加厉地把玻璃当水晶。(不自己写词真是一个大问题)

 

提到张亚东,还是应该表扬一下他,把《堕落》编得如此贴切。《浮躁》时代的张亚东或许不是技术上最好的时期,但也因为初出茅庐尚未锋芒毕露而多了几分谦逊和内敛。至少在《堕落》中,我们听到的吉他、合成器、鼓机等设备一点都不张狂,而是谨守本分地服侍着王菲的词曲唱,虽然,那些莫可名状的迷幻音效和若隐若现的Diva配唱更像是张亚东听Cocteau Twins或Bjork的心得。

话说回来,“山寨”其实没什么不好的,如果不是因为尝试“山寨”了Cocteau Twins一伙,王菲就不可能发掘出自己声音上的一些潜质,到最后撑死也就是“邓丽君第二”而已。当然,也就不会有《堕落》了。

 

 

《堕落》

 

词曲唱:王菲

编:张亚东

这世界看来很快乐 看不出难过 始终笑着沉默

你不慌不忙 你自然(而)坦荡 脱下了伪装 摘去了信仰

你不愿多说话 你想放纵一下 没什么可怕 没什么放心不下

痛苦地享乐 犹豫着堕落

左右不了诱惑 你才拒绝寂寞 你没有错 因为没有谁对谁过

心安理得 于是你堕落

来啊 来啊 我陪你 来啊 来啊 来啊 继续 继续

 

我没什么可说 想不清后果 也不准备自责

我不慌不忙 自然(而)坦荡 绝望地逆流而上 甘心地自投罗网

没有别的想法 只想放纵一下 就当没发现 美好背后的虚假

敷衍着灵魂 勉强地挣扎

什么也没错过 其实一无所获 谈不上失落 陶醉和麻醉交错

从这里开始 无意识地堕落

标签:

站长推荐

我们猜您还喜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