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音乐人的春天真的到了吗?

技术的进步最终带来绝对不是自由,而是更深层次的控制。

文章来源:道略音乐产业

作者 | 花满楼

“后浪”拍过来,B站股价就飙升了34亿人民币。

这一浪,又拍出一个妥妥的“人民富豪”。

近些年,人民孕育出了不少“人民富豪”,而“人民富豪”也没少回馈我们996的福报,提供中信银行一样的个人信息安全,制定原油宝这种理财工具……

总之,为了让一茬茬绿油油、肥嫩嫩的韭菜割起来更爽快,他们也是没少下功夫。比如“恩赐”一个双十一,或者起一个听起来就鸡汤味十足的外号“后浪”。

最近也有一种声音在替作为“后浪”的独立音乐人呐喊:

独立音乐人的春天要来了!

不过我有时候倒也希望作为“后浪”的独立音乐人能像大家对B站的“后浪”一样保持冷静。

音乐产业的春天似乎已经到来

保持冷静并不是消极,毫无疑问网易云“云梯计划2020”、QQ音乐“银河计划”以及抖音唱吧等其他非音乐流媒体平台的音乐人扶持计划,对原创独立音乐人来说,是在一个漆黑的大铁屋子里开了一扇天窗,至少能看到一丝希望与光明。

4月23日,在网易云音乐7周年生日那天,网易云披露了最新的平台入驻原创音乐人数据:超过16万。

网易云的原创音乐人入驻量一直领先于其他平台,其他平台的数据不得而知,加起来总得有个三五十万的吧。

很明显的一点愿意玩音乐创作音乐的人多了,虽然这种增量跟行业降低音乐创作的门槛有关系,造成了创作者良莠不齐,但一个市场的体量决定了这个市场的天花板,体量大,增长的天花板就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领跑全球就是非常好的例证。

于是流媒体、短视频、唱吧等新一代音乐媒介之间激烈的竞争,造就了市场对版权的争夺和对内容的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红利窗口,他们之间混战的时间越长,打得越激烈,对听众和音乐创作人都将越有利。

仅网易云就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又吸引了超过6万的原创音乐人入驻。

头部原创音乐人的收入开始猛增。网易云3年来入驻原创音乐人总收入增长31倍,抖音音乐人直播收入上千万音浪的也比比皆是,甚至像冯提莫、隔壁老樊这种成功出道的大碗也不少。

激烈竞争对音乐版权和平台内容的大量需求,也给沉闷多年的音乐供给市场注入了活力。

淘宝上声卡、麦克风、乐器,甚至像Logic、Cubase和Sonar等这种专业的音乐制作软件的销量也在稳步上涨。

音乐培训、线上课程也开始增长,如果不是疫情影响,livehouse、音乐节的演出也处在稳步增长中。

音乐产业似乎正在春天,甚至有些人有些产业已经到了夏天。

春天是平台的,音乐人什么也没有

去年底,中国传媒大学张丰艳工作小组发布的《2019中国音乐人生存状况报告》显示,47%的音乐人税前收入不足2000元,而北上广深等城市的最低工资是2200元。

该报告还显示音乐人群体以青少年为主,18岁以下的音乐人占比高达37%,30岁以下的音乐人总占比高达84%。

全职音乐人仅占12%,88%的音乐人都是兼职搞音乐。

这才是中国音乐人市场的真实现状。

从整体上看,音乐人的收入这几年确实增长的很快,但其实对大部分音乐人来说,增长并没有多少。

知乎上不少独立音乐人表示他们在平台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也有创作者公布了他们的APP创作者的后台数据,月均播放量1.5万左右的原创作品,每个月的收入不足50元。

其实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各大流媒体、短视频、唱吧等扶持音乐人,纷纷出台补贴政策邀请音乐人入驻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市场竞争太惨烈。

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是流量,流量是由听众组成的用户量活跃人数、使用时长、打开率等决定的,但是要让用户使用互联网产品,必须得提供内容。

这些跟音乐强相关的产品的核心内容就是音乐,但是音乐一直以来都是PGC的内容产品,也就是此前基本都是唱片公司制作的。

这造成三个不利于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因素。

首先内容体量太有限了,全世界唱片公司的签约艺人加上古典时期的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估计也十来万,而这些互联网音乐平台都月活过亿,用户听歌的选择性其实不多,而且很多还没有版权。

其次就是版权问题,PGC的音乐内容都是有版权的,而且版权是属于曾经音乐产业的大佬唱片公司的,再加上作品数本身很有限,使得音乐互联网平台支付的版权费太高。

再一个版权如果控制在唱片公司或者对手手里,对于一个内容为王的互联网公司,那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都不会有安全感的。

而这时候降低音乐门槛,邀请更多的、无法被唱片公司签约的独立音乐人入驻,让他们提供更多的音乐内容,则是一石二鸟的最佳方案。

一方面这些独立音乐人的加入为平台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内容,方便满足更多用户的口味,以及减缓对音乐版权方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独立音乐人基本是完全没有谈判能力的,他们之前由于没有与唱片公司签约,或者被作品没有被要求高的唱片公司选中,导致他们几乎没有渠道去传播自己的作品,而这些大平台给他们提供了机会。

这种力量上的不平等导致音乐互联网平台推出“标准合约”,这些合约基本都是对平台方有利的条款,对独立音乐人及其严苛。

对于这种不公平,当然所有平台也有他们听上去比较合理的说法:提供了流量,提供了传播的机会;他们需要控制成本;独立音乐人的作品大抵水平有限,不论从创作能力还是制作水平,肯定是无法跟唱片公司PGC的产品相比的等等。

不过,互联网平台打的就是大数定律的仗。对于这些底层的创作者来说,作品质量低几乎是肯定的,好作品是小概率事件;而对拥有海量内容的平台来说,这种小概率事件就会变成必然事件。

只要有1%的作品有市场,他们就赚了。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营销,影响甚至改变听众对音乐好坏的判断,来增加这一比例。

这是市场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网络神曲的最主要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版权之争,可是对于弱势地位的独立音乐人来说,没有了版权,或者在版权上没有任何谈判能力,即使歌曲火了,作者也是被薅羊毛的对象。

流量全在平台掌控之中

不过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死结,很难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不止音乐互联网平台,很多平台几乎都是这样的。

前几天阅文集团被鹅厂接管后,推出的条款对作者非常不利,不但稿酬有成为负数的风险,甚至还剥夺了著作权。

而池子状告前东家笑果文化,并牵涉出中信银行勾结“大客户”笑果文化违法公布池子私人账户信息一案,说到底其实还是池子作为内容创作者和平台(笑果文化)之间权益的极其不对等,导致了平台对内容提供方的严重剥削。

独立音乐人今后的命运很可能会重走一遍阅文作者和池子的路。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以信息流技术为基础的交互关系。这是本人反复提出的一句名言,只不过还没被名人说过而已。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I、5G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对弱势地位的内容创作者的压榨和管理会越来越容易。具体的方法只用两招就行,已经全部表现在笑果对池子采取的措施上了。

笑果对池子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

限流。

合同条款。

一旦签约平台,独立音乐人的流量就完全掌握在平台手中了。

平台要推广,只需要动一动手指改一个数字而已;而平台要限制甚至停止流量,也是动一动手指改一个数字的事情。

结果很简单,音乐人听过,创作的作品符合大部分听众的口味,给你增加流量,《少年》《学猫叫》就是这么火的。

创作人要独立,创作的音乐更个性化,那人家动个手指,可能永远也听不到了。

流量被技术控制了之后,“酒香不怕巷子深”将成为永远的笑话。

理论上来说,独立音乐人可以完全凭借作品本身的好坏,通过信息流技术分发、推荐给每一个可能喜欢这种音乐的用户。

但是事实上,平台越大用户越多,用户粘性越强,他们对流量的掌控和操纵就会越严格。

抖音、淘宝、爱奇艺、知乎、今日头条、百度……几乎所有使用信息流技术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一开始的阶段都是公平的、自由的、凭技术推广的,能够最快最便捷的服务用户,但是增长到一定阶段后,付费推荐将会成为必然。

对大部分没钱没资源的独立音乐人来说,这种科技的进步对他们就并没有那么友善了。

技术越发展,商业模式越是迭代,处于产业链核心的企业对上下游的控制就越强。

其实这就是当年兰格、勒纳等经济学家支持计划经济的原因,前两年刘强东、马云也都提到过这种预设。

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其实就在帮助实现这种设想,当数据量详细到一定程度,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到一定阶段,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有可能出现,说白了其实就是计划经济的实现。

凯文凯利、赫拉利、比尔盖茨、霍金、马斯克等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在说,技术的进步最终带来绝对不是自由,而是更深层次的控制。

独立音乐人的整体形势确实是好了,但是真的是春天到了吗?

我希望音乐市场繁荣,希望独立音乐人有个百花齐放的春天,而不是只能开出一种花。

分类:马齿民谣
标签:

站长推荐

我们猜您还喜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