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活在生命里--访民间音乐人莫杰明



莫杰明为刚刚发行的新专辑取名叫《芒果》。水果有营养,对人有益,和音乐一样,都是他的最爱。这个名字也很适合他目前的状态:轻松、民间、短小、快乐。




莫杰明是个精通中国民间音乐的加拿大人,汉语讲得很溜,二胡也考过了十级,他居住在上海的水乡小镇朱家角,并且还娶了一个彝族太太。是的,他就是那个在2008年朱家角水乡音乐节上,为青浦田歌伴奏的那个老外。




二胡

莫杰明的二胡情结源于20年前,当时他只有19岁,以童子军的身份到台湾一所盲人学校当义工。学生中有个孩子会拉二胡,在毕业演出时做了精彩表演。那是莫杰明生平第一次听到二胡的演奏,在此之前他学的是小提琴。要学习另外一个民族的音乐不是件容易事,尽管练得很刻苦,但仍只学到点皮毛,连入行的门都摸着。为了更接近东方音乐的内核,1993年莫杰明专门到沈阳师范学院学习汉语,同时也四处拜师学艺。但学院派过于正统地教学让音乐显得严谨且不够活泼,用他的话讲:“那样的音乐没有感动我。”




究竟什么样的音乐才能感动人?莫杰明想了一想,讲了个故事:1991年他回到加拿大后,在一个南美的民间乐团里当了2年吉它手,跟着那些民间艺人学打鼓、学排笛。那些与学院派完全不同的、来自民间的、活生生的音乐,是凭着感觉、凭着心创造出来的旋律,是有生命的音符,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最动人。




真正让莫杰明感受到中国民乐生命力的,是一位叫张仕栋的台湾老人。张老先生根本不是什么音乐家,甚至没有受过一天正规的音乐教育,他只是台中市一位邮局退休工人,每天坐在弄堂口的大树下一边喝茶,一边拉壳仔弦。两人的相识纯属巧合,就因为某天朋友说,莫杰明,你不是喜欢拉二胡吗?我们家附近有一位先生拉得很好听,你应该去认识他,听听他的音乐。 于是他就去了,然后就听到了一生中最令他感动的旋律。




直到2001年老人去世,张仕栋老先生的子女都不理解怎么会突然有个老外跑来跟着父亲学壳子弦。老爸甚至连谱都不会看,怎么能算是艺术家?他的琴是跟寺庙里的和尚学来的,最多就是在人家出殡或者唱歌仔戏的时候给当个伴奏。但那个老外居然称他是真正的音乐家,还说他比很多专业大师的水平还要好!而且两个人的交流状态十分有趣,老人只会说台语和日语,莫杰明只会说英语和蹩脚的汉语普通话,结果就只能似两个哑巴一般在比比划划中完成了教学。




奥运

莫杰明的名字曾经两次与奥运相关。




第一次是因为好友乔治·塞邦尼迪斯,一个希腊裔加拿大人,擅长一种叫布祖基琴(bouzouki)的希腊民间乐器,他曾与莫杰明一起搭档做过许多演出。乔治也是中国迷,会唱很多中文歌,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都担任了火炬手。因为那是他最热爱的两个国家。2003年,乔治突然萌生了想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唱一首中文歌的愿望,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他做了很多努力:首先请莫杰明为他创作了两首奥运歌曲;然后在雅典开了演唱会,特意请加拿大和中国驻雅典的官员来看演出;最后还跑到北京奥组会去为官员们唱歌,请他们帮忙游说。虽然这件事最后仍然没有成,但整个过程却非常有意思,加拿大一家电视台跟踪拍摄了乔治这一年的奔波,制作成纪录片《Chairman George乔治主席》,而莫杰明的歌曲也随着影片到处流传。




后来北京奥运会开始征集奥运歌曲,莫杰明便将他为乔治创作的这两首歌送上,其中一首《梦想永传:奥运火炬歌 Olympic Torch Song》被组委会选中,在北京卫视的《唱响奥运》节目中,歌手艾梦萌演唱了这首歌。


第二次和奥运扯上关系是因为另一个朋友那雷。那雷想去参加2007年上海特奥会的歌曲征集,作了一段MIDI曲,请莫杰明一起作曲、填词。但他们没想到,这首叫《Special Song》的歌曲后来真的入围了,并且拿到了第三名!“不光有奖金拿,我们还被邀请去参加特奥会的开幕式呢!”能够在奥运赛场上听到自己创作的歌曲,对一个音乐人来讲,真是莫大的快乐。




朱家角

在西方学习中国民乐因为隔着半个地球,总觉得有距离感,而且由于师傅多是民间艺人,在一些技巧方面也无法获得专业性的指点,于是莫杰明动了来中国定居的念头。




最初的计划是去广东,后来偶遇正午艺术空间的著名策展人张熹,便改变主意来了上海。事后证明这一选择相当正确,因为在这个城市,他遇到了自己的太太――彝族女孩杨武燕。“当时我在一家培训学校教英文,她不是我班级的学生,结果那天她走错了教室……”在异国的土地上,爱情就在偶然间悄然降临。




在上海,莫杰明拜上海民族乐团的邹德荣先生为师,他是江南丝竹传奇人物周浩的弟子,在邹先生的指点下,莫杰明的二胡水平提升很快,不久便考过了十级,算是达到准专业演奏水准了。2007年8月,张熹启动朱家角世界音乐节项目,逸品堂王昶会馆成了音乐节的大本营,他把会馆的阁楼提供给莫杰明当工作室。于是,莫杰明便带着太太杨杨来这里过起了惬意的水乡生活。杨杨在小镇上开了一家莫杨工作室,专卖来自老家云南的首饰、花布和工艺品,而莫杰明则把阁楼变身成自己的录音室,他甚至给自己取了个网名——“阁楼耗子”。




朱家角这个宁静的小镇偏安上海一隅,原本难得见到几个外国人。莫杰明刚搬来那会儿,尚属于稀罕物种,也难怪,他是小镇第一位西方常驻民嘛。但慢慢的,艺术家来多了,老外也来多了,小镇居民也习惯了,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熟视无睹起来。跟着莫杰明走街串巷,一面惊诧于他对街道的熟捻,一边也奇怪他在这里的知名度竟然如此之高!这不,刚走进饭店,便有老板娘热情地迎上来:“莫杰明,来吃饭啊,今天杨杨不在家?”刚打开菜单准备点菜,服务员又主动开口:“来一盘咸菜炒蛋吧,你最爱吃的!”就连公交车站旁边卖羊肉串的新疆兄弟也会跑上来拍他的肩膀,送上一顶帽子。




更有甚者,莫杰明和杨杨居然朱家角又遇到了另外两户彝族家庭!其中一位叫沙马木打的汉子是个能工巧匠,会棕编,编出来那些栩栩如生的龙、虎、螳螂、蜻蜓就摆在莫杨工作室里卖。木打最近刚生了女儿,直接认了莫杰明和杨杨作干爹干妈。




莫杰明在朱家角的生活如同太阳照在水上,温暖而平静。冬天,游人稀少的日子里,他便会去工作室安心创作,要不就去太太的小店里帮忙,闲时练练二胡,找朋友喝茶,看新疆兄弟跳舞,或者看彝族兄弟编棕叶。“可能再过几年,我会跟着杨杨一起回云南去。”窗外流水潺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分类:大字报
标签:

站长推荐

我们猜您还喜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