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宝乐队 -《九宝 Nine Treasures》

    九宝的音乐与国内其他民族题材的金属乐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创作更以民族曲调和律动为主线,为我们显示出了更为纯粹的民族音乐感觉。民族乐器大量应用在重摇滚根基的演奏方式下,蒙古民族情怀下的潺潺音律,欢悦的节奏,伴随金戈铁马般的滚滚重音中,中国真正的民族金属之声强烈冲击着每一个对传统金属音乐固有意识感觉。中国金属历史上最别具一格的的曲风拉开了民族金属乐登台的序幕。可以说,只要是聆听过九宝的人们,都会很快被他们的音乐感染,这也是这支乐队与生俱来的魔力。

  • JoySide乐队 -《海王星黎明的酒宴》

      《海王星黎明的酒宴》Joyside成立于2001年3月的北京。早期的风格为old school punk风格。2003年MIDI音乐节一夜走红北京摇滚乐界,乐队成员70年代摇滚乐特色的着装、不羁的生活作风和舞台上下酒鬼的形象引来无数青年争相模仿;同年签约摩登天空badhead厂牌。

  • 胡桃夹子乐队 -《地狱里的又一季》

      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s)乐队,于2000年初在上海成立。
      
      乐队名字寓意夹子个头虽小,但能夹碎坚硬的胡桃,也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意思。乐队最早由汤影担任主唱,比较有名的歌是那首《老师,我来了》,在高校巡演中引起强烈反响,以至于后来常常在宿舍水房里听到有人大叫“老师,我来了”。
      
      在《地下上海2000》合辑首发演出后,陆晨加入乐队作主唱,经过多次表演后,乐队于2001年录制发行了唯一专辑《地狱里的又一季》(Another Season in Hell),随后乐队解散。

  • 和平饭店乐队 -《隐藏菜单》

      「隐藏菜单」,在表达着乐队不愿意被曲风框赋于某一个限定的四方格内,如同陈列的普通菜品一般舒适地躺在菜单之中的概念。乐队在「隐藏菜单」中尝试了更多丰富的配方引入,烹调出一份秀色可餐的晚宴,从前菜刺激味蕾的悦动、刀匙叮当的强烈节奏构成饱腹的主食、生活中的忧愁如甜点一般轻松吞下。
      同时,「隐藏菜单」也意旨着音乐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是私有的情感反馈,就好比如是属于你自己的「隐藏菜单」,有自我的偏好,自我的注解,自己的情感共鸣。乐队也试图将人们放置在由他们所创造的世界中,无论创作初衷如何,都希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品尝,触及属于你个人的音乐味蕾。

  • 海妖 -《Sweet Waves》

    1.intro:融合了电子氛围音乐的开场曲。
    2.色彩斑斓:我们是群星的孩子,想要从失望与失去中抽离,需要飘渺的微光。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皇冠吧,把漫长的时间都浪费。
    3.她:迷雾般的城市,街边小巷都在沉睡,月亮也收敛了光芒。不经意间,她走了过来,所有的霓虹都亮了。
    4.游:深入梦境的蓝,热烈而透明。底色是锋利的,能割舍很多情感,你的肆无忌惮。让蓝色吞噬所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欲望,明天依然,洒脱如一。
    5.Shalala:一首舒缓的流行歌,分享了爱情中的一些小心情。
    6.粉红泡泡梦:“我们现在走上德辅道,停在这。 左边的红砖建筑物是西港城,面前就是香港电车站,我们会坐电车,车费只要几块钱,要小心右边的车子。过了两个安全岛,一个、两个…”
    7.灯笼鱼:一首明快动感的nu disco,表达了想要挣脱困境并点亮自己的情绪。
    8.海妖:你是否也听到船锚挣脱礁石的回响,海妖在碧海蓝天之间,伸了个懒腰,过了0点的你,是否也在窥视城市的浪漫舞蹈。霓虹灯安静的闪烁,路灯低头看着自己的影子,斑马线守在路边一动不动......
    9.dubi Sea:一首轻快的bedroom pop,讲述了女子去海边寻找心爱“船长”的故事。
    10.春日部的告别:春日部的街头,电车划过月台,春风悄悄吹起了头发,来不及说的再见。

  • 海朋森乐队 -《成长小说》

      读完他离开时留下的信以后已是黄昏,她定了定神,有些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天色也慢慢暗下来了,她便开始往回走。
      在回家的路上,好像所有人都在谈论着什么,这让她慌张。一路小跑,她终于回到了家里,可窗外街道上人群的喧哗声越来越大,涌进房间里,好像还有一些摇曳的火光 映到了客厅的墙壁上。她拉上了窗帘,打开视频网站把音量调到了最大,想听一听那个主播熟悉的声音,可没想到所有的频道都直播着同一个新闻,她不得已地再次看到了外面正在发生的事 —— 平时散步的那个花园里面站满了人,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手里挥舞着样子差不多的旗帜。在画面里,她看不清那些被打上马赛克的旗帜上写的是什么,她也听不清人们对着镜头喊叫的是什么,似乎有一种同样的能量从他们的嘴里迸发出来,然而他们的嘴型又各不相同。
      她竖起了耳朵去听,网页里车辆的声音和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她眨了眨眼睛,好像是从梦里醒来一样。屏幕上的脸庞使得她曾经亲眼见过的脸庞都激动、鲜明了起来,好像有一只手拉着她的胸襟把她往外拽:“我必须行走,” 她想道,“我必须在街道、河畔、大楼和山谷之间行走,我必须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也把爱恋、误解、商讨和行动的言语说给他们。”
      她会冲到人群中去吗?
      她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表达自己的勇气和理解他人的耐心?
      ……
      词曲:陈思江
      编曲、演奏:海朋森
      模块合成器:David Runge
      制作:季一楠
      录音:Nanni Johansson at Hansa Studios
      录音助手:Frida Claeson Johansson
      混音:樊彬
      母带:Matthew J Barnhart at Chicago Mastering Service
      摄影、设计:海朋森
      特别感谢:杨海崧 张力生 Pierre Guignard 廖逸鸣 李平

  • 海朋森乐队 -《她从广场回来》

      Hiperson – She Came Back From the Square
      海朋森《她从广场回来》
      Release date: May 3, 2018
      Format: cassette, CD, vinyl
      Label: Maybe Mars
      Recorded and mixed by Hiperson
      Mastered by Yang Haisong
      发行日期:2018年5月3日
      介质:磁带、CD、黑胶
      厂牌:兵马司
      录音/混音:海朋森
      母带制作:杨海崧
      Life… death… friendship… regret… apologies… weird chats with cab drivers… biscuits. All are addressed to various degrees on the second album by Hiperson, ‘She Came Back from the Square’, which marks the return of China’s best contemporary bands, fully invigorated and ready to talk in depth about crunchy snack-based metaphors.
      生命……死亡……友情……悔恨……歉意……与出租司机的尬聊……饼干。在海朋森的第二张专辑《她从广场回来》中,这些话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专辑标志着当代中国最佳乐队的集体回归,他们不仅满血归来,更准备好了深入探讨那些与酥脆小吃有关的隐喻。
      “Everyone has their own concepts of Pursuing and Awaiting,” says singer Chen Sijiang, when asked about the inspiration for ‘Pursuing and Awaiting’: a standout track on the Chengdu-based band’s new record, which will be released May 3rd on Maybe Mars. “For example, a child’s ‘pursuing’ is for biscuits, but a parent sees biscuits as ‘awaiting’ because they don’t think biscuits are healthy enough. How do parents use their ‘awaiting’ to fight against a child’s ‘pursuing’?”
      “每个人对追求与等待都有自己的定义,”在被问到《追和等》一歌的灵感来源时,主唱陈思江这样说道。这首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是这支成都乐队即将发布的新专辑中所收录的一首歌,专辑会在5月3日由兵马司唱片发行。“比方说,对于一个小孩儿,他的‘追求’是饼干,而家长则把饼干视为‘等待’,因为他们觉得在当时把饼干给小孩子吃还不够健康,因为也许马上要吃正餐了,饼干应该留着下次再吃。那么家长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等待’去对抗孩子的‘追求’的呢?”
      If that explanation makes little sense to you, then don’t worry too much. Chen, who has established herself as an enig-magnetic presence front of stage since Hiperson began gigging in 2012, is prone to oblique explanations of her band’s dark, beguiling music. But ‘She Came Back from The Square’, the follow-up to the band’s 2015 debut album ‘No Need for Another History’, is no obtusely twisty art-rock album. It’s got depth, sure, but also contains the most bloody-steak-raw, direct songs the five-piece have ever released.
      如果这样解释你还是一知半解的话,也别太担心。从2012年海朋森开始演出至今,舞台上的陈思江就形成了她特有的谜一般的魅力,也并不倾向于为自己乐队黑暗而令人沉醉的音乐做出任何解释。但《她从广场回来》作为2015年首专《我不要别的历史》的续篇,绝对不是一张拐弯抹角的艺术专辑。它的深度自不必说,更包含了五个人迄今为止出产过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歌曲。
      Just listen to ‘He is as Proud as my Teacher’, which sounds like a serrated guitar string being scraped across ‘Metal Box’-era Public Image Limited’s John Lydon’s face, complete with yelped male-female panic-shouts that sound like they’re emanating from a serial killer’s cellar. Or the menacing ‘Taxi Driver’s Body’: a guitar squall hurricane that comes across as angrily noisy as, well as a Beijing taxi driver whose just been stiffed of a fare.
      不信听听《他像我的老师一样骄傲》,这歌听起来简直像用一根带锯齿的吉他弦刮《Metal Box》时期Public Image Limited乐队主唱John Lydon的脸,背景里尖锐的男女嘶吼犹如从连环杀手的地窖里传来。或者那首来势汹汹的《出租车司机》:呼啸而过吉他飓风愤怒吵闹得像
      刚刚亏了钱的北京的哥。
      Songs are often confidently stripped back by guitarist Ji Yi’nan, who acted as producer when the band, completed by singer Chen, guitarist Liu Zetong, bassist Wang Minghui and drummer Wang Boqiang, recorded in their home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in summer 2017. “We just went with the flow,” says Chen with a shrug about the new, more direct sound, which often sees affairs boiled down to simple, hypnotic grooves balancing on just bass and drums. “There was no-one else in the studio, just us, so things were simple and direct. We finished the whole thing in a month.”
      2017年夏天,吉他手季一楠担纲制作人,与乐队其他四人——包括主唱陈思江、吉他手刘泽同、贝斯手王明慧以及鼓手王博强——在四川老家录制专辑,许多歌曲都被他果断地简化了。“我们就跟着感觉走,”对于这新的、更为直接的声音,陈思江耸了下肩说道,它们常常最终归结到只剩贝斯与鼓的简单而催眠的平衡律动。“录音棚里也没别人,只有我们几个,所以做起事儿来简单直接。一个月就完活儿了。”
      Musical touchpoints for the band included The Viking of Sixth Avenue: the posthumous compilation album by the blind, homeless and heavily-bearded US multi-insturmentalist Moondog. The squalling saxophone squeal of ‘History’, meanwhile, is likely a byproduct of Chen obsessively listening to Norwegian jazz musician Jan Garbarek. Steve Reich, Akio Suzuki and Sebadoh are other artists the band reels off when asked about the deep well of influences the band drank from when recording the new album.
      乐队在这张专辑中所受的音乐影响包括《The Viking of Sixth Avenue》:美国乐器多面手、大胡子盲人流浪汉Moondog的遗作合辑。而《历史》中尖叫的唢呐很可能是陈思江疯狂地听挪威爵士乐人Jan Garbarek的结果。在被问到录制新专辑过程中乐队汲取的音乐源泉时,乐队提到的名字还包括Steve Reich, Akio Suzuki 和 Sebadoh。
      During this process, everyday conversations with strangers were seemingly as influential as rifling through the back catalogues of various pillars of alternative music history. Chen recalls a chat she had with a taxi driver that ended up shaping the lyrical content of the short, largely spoken-word intro ‘Someone Said’, plus the aforementioned ‘He is as Proud as my Teacher’, that follows it.
      在录制专辑的过程中,那些和陌生人的日常谈话与另类音乐史巨头们所产生的影响一样大。陈思江回忆了一次与出租车司机的聊天,这次聊天最终构成了短促的开篇曲《有人说》以及之后的《他像我的老师一样骄傲》中的歌词内容。
      “I was chatting with an Uber driver and he started to calculate how much money my parents had to spend on me when they were raising me,” Chen says, recalling an interaction that sounds at best mildly inappropriate, at worst a downright creepy. Not for Chen, though – she found it intriguing. “He even gave me a final number,” she continues. “I liked him and thought the way he calculated the total was interesting – how much money does a person’s life cost? It was a surprising way to think but I didn’t think it was wrong – gaining something, calculating, spending… it’s their life cycle.”
      “我当时在跟一个优步司机聊天,然后他开始算账,我父母养我得花多少钱,”陈思江回忆着这次令人听上去说好听了有点尴尬说难听了完全耸人的乘驾互动。不过陈思江却不这么想——她觉得这次聊天很有意思。“他最后真给我算出了一个数来,”她继续道。“我挺喜欢那司机的,我觉得他算账的思路挺有意思的——一条人命值多少钱?这么想有点让人吃惊,但他并没有胡说——收益,然后盘算,再花销掉,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循环。”
      Chen ended up using the conversation to shape lyrics such as, “He is as proud as my teacher/How proud he is – experience of the general public/He calculates to survive/Is he wrong/Care for Him! Talk to him!”, immortalising arguably one of the weirder cabbie conversations than most get to experience.
      最后陈思江用这次谈话的内容构成了歌词,诸如“他像我的老师一样骄傲/大众的经验多么骄傲/他盘算着如何过完这一生/这有错吗?/关心他吧!/开导他吧!”,将这次多数人都无缘经历的诡异谈话永远留存了下来。
      Perhaps this head-on collision of cerebral life view analysis and rip-roaringly raw rock is fitting for a band that balances the deep and the direct so deftly. Whatever, along with the biscuits, it’s another slosh of petrol on the crackling fire of intrigue that is ‘She Came Back from the Square’. Trust us, you really want to hear this.
      也许人命估价和爆裂原始摇滚的迎头相撞恰恰符合这样一个能够在深度和直接间游刃有余的乐队。诸如此类,还有饼干,也像是浇在《她从广场回来》这团迷人的火焰上的一泼汽油。相信我们,你会想听这张专辑的。

  • 海朋森乐队 -《我不要别的历史》

      《我不要别的历史》是来自成都的五人乐队海朋森(Hiperson)首张全长录音室专辑,由杨海崧在Psychic Kong录音棚于2014年7月录制完成,分为双张LP(12首歌曲)及单张CD(11首歌曲)两种介质版本,2015年4月20日由兵马司唱片发行。
      虽然乐队的成员都是刚刚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现场表演,诚恳的赞誉早已不期而至。早在一年半以前,豆瓣音乐如此描述他们:“海朋森有着丰富的歌曲结构,声嘶力竭的演唱以及诗化的歌词,在越来越模式化、快餐化的世代里,海朋森展现出了一种真正的摇滚乐的姿态。”
      而在唱片中,乐队成员们的独特气质、深厚的音乐底蕴和艺术学院背景则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他们有律动感十足的节奏组,如小鹿在森林里跳跃;他们有利落爽快的吉他riff,伴随几乎刺穿耳膜的吉他音效,在所有这些之上,女主唱的人声尖锐、直白、自信,就像是年轻的宣言,抛弃和超越某种由权威诉说的历史,坚定地唱着对成人世界的怀疑。
      他们不拘泥于摇滚乐本身的形式,更不是浪漫派:“我不要别的历史”,没有矫揉和梦幻。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在21世纪的第二个、也是诞生无数贫乏无趣的十年中,他们仍用母语说出想说的话,并在乐队的第一张作品中,面向摇滚乐最诚实、敏感与诗意的内核。伴随着这些歌曲,海朋森已经悄然向着最伟大的摇滚乐歌者迈步。

  • 过失乐队 -《社会弃儿》

      社会的弃儿“过失”似乎将在中国朋克亚文化场景里树立他们的丰碑,就如同新专辑制作人Brian Hardgroove所说的,以一种娱乐的力量来与权力斗争。Brian Hardgroove来自纽约的一支“革命性”的,以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为精神领袖的黑人政治说唱团体Public Enemy(人民公敌)。他在录音棚里塑造出来的Demerit,无论是在音乐上还是在表达中,都烙上了强烈的美国反叛音乐的印记,最明显的莫过于专辑的Intro/D.E.M.E.R.I.T部分中,在李洋喊出不愿做顺从的条形码人之前那段嘈杂,模糊但是宏阔的马丁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录音,在这里,精神的传递的确是无疆界羁绊的。
      稍不留神,Brian的出席以及他的制作痕迹就会轻易地让听者混淆这张专辑的主角,这显然对Demerit是很不公正的,Demerit自己本来就是一群斗争者。在此之前的2004年,Demerit组建于青岛,之后移到北京,2006年在“性感的肌肉男”,一个美国黑市拳击手Zack作为鼓手加入后,乐队风格一下子便获得了强烈的“竞技”风格,朋克而摇滚的结构跌宕起伏,鼓点就如鼓手密集而且巧妙的拳台出击一样,而李洋的嗓音在中国的朋克唱者之中十分独特地同时具有了强烈的力量感,真诚感甚至性感。这使得这支反叛,凶猛,好战而且性感的街头朋克乐队让人开始难以肯定它的“街头”定义,或者它对街头朋克进行了硬摇滚味十足的改造,但不管怎么样,这使得Demerit开始在北京收到热烈的欢迎,也使得他们引起了唱片公司的关注,并帮助他们进行了与Brian的结合并再改造。这种改造是在杜帅取代离开北京的Zack之后,以及,几乎是在原来的专辑《Never Say Die》的曲目上进行的。Zack的离开让Demerit失去了原先的竞技的性感,而Brian后,他的制作以及多样元素的融合技巧,让《Bastards of the Nation》变得稳重,深邃,宽阔,甚至其原先放纵的骚动也在悠扬的键盘旋律,广场宣言式的吉他华彩和工整而且强烈的节奏行走中显得更加理性,从而,在大段落的合唱中,Demerit的反叛力量表现得“正式”而且气势磅礴。无论怎样,这张作品听起来具有很高的制作水准,把它称为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地道的朋克+硬核摇滚专辑毫不过分,而且理由充分。
      再一次稍不留神的话,我们可以能会让专辑中的一些个人情调从我们耳朵所收听的宏伟气势中溜走。这可能也是歌词与音乐的些许错位之处。但这是情有可原的出入,或者说,是一种对社会愤怒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以一种异乡人的漂泊情绪表达对社会排斥的愤懑,正如专辑的名字:社会弃儿。Demerit生活在北京贫穷的东郊通州,在经历了从青岛到北京,在从北京市中心到郊区的二次漂移之后,自然而然地,“异轨”的艺术反叛自然而然地能够抚平一些伤口。但过分地放大这种伤口反倒削弱了马丁•路德•金更为博大的表述。不过,作为听者,我们对他们在思想上的苛求是很过分的。毕竟,音乐家不是政客,而是一种音乐的娱乐,然后在享受中传递出他的主张,所以,相比众多国内其他的乐队,从音乐,乐队气质,以及社会的意见表达(李翔特意地为每一首歌词做了详细的阐述,非常难得地认真与听者沟通)等方面来说,Demerit在其新专辑《社会弃儿》中已经表现得(迄今为止)近乎完美的了。

  • 过失乐队 -《走出迷雾》

      尽管围绕在过失乐队主唱李洋身边的成员不断地变化,但是这支标志性硬核乐队混杂着敲击金属与街头朋克的强硬之声却从未改变过。距离上一张引起轰动的现象级唱片《社会弃儿》的发行已经过去了十年,过失终于准备好了他们的第二张专辑,也就是即将发行的这张新专辑《走出迷雾》。专辑共收录10首曲目,歌曲较之以前更加的成熟睿智,也比此前的专辑更加地激烈、简洁。随着全球化扩张与资本主义热钱的流入,中国社会也变得越来越丰满、富足。但过失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们用DIY的朋克精神表达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用歌词尖锐地直插要害、驱赶虚伪的迷雾,呈现出社会最本质的状态——这对于当今盲目追求财富的中国青年而言无异于异类。

  • 高旗&超载&黑豹&唐朝乐队&紫环乐队 -《祖先的阴影》

    本张唱片收录了“祖先的阴影”和“破碎”两首超载乐队早期的速度金属风格作品。“祖先的阴影”是中国金属乐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至今仍然广为传唱。
    这是超载乐队的歌曲首次以黑胶唱片的形式出版,高旗提供乐队早期照片并亲自撰写了感言;“中国摇滚”网站的站长,中国摇滚狂人香取义人先生撰写了回忆性文字;Goat Art的杨老师专门绘制了精彩的封面;音源由瑞典Edge.Of.Sanity主唱Dan Swano先生在Unisound录音室重新缩混。原唱片格式为12寸EP唱片,45转,限量100张。
    高旗感言(唱片背面):《破碎》、《祖先的阴影》和《陈胜吴广》是91年超载乐队成立时期所谓“老三篇”,靠着这“老三篇”我们混迹于北京摇滚Party一年半之久。《破碎》是我们的重金属宣言,而《祖先的阴影》除了欲望这个主题外还有更深层面的表达。
    二十年广阴如梭,而音乐则有这种魔力把我们过去和当下粘连在一起,且没有必要分开,来检阅一下我们的心灵旅程,也许和你的是如此相似,那么我们不必多说,享受我们的狂野吧。关于高旗和他的超载乐队就不多说了,关于中国最优秀的吉它手李延亮更不必多说,喜欢中国摇滚乐的人没有不认识的。超载的这张黑胶EP和他们的第一张同名唱片是中国速度金属,鞭挞金属的典型代表,达到了国内摇滚乐界该类型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准,至今无人超越,包括超载自己。从第二张唱片《魔幻蓝天》开始到以后,高旗和他的超载就已经死了。怀念90年代吧,那个年代是中国摇滚乐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仅有的春天。

  • GALA -《Young For You》

      这是那张经典专辑的正式版。
      关于理想和坚持,理想谁都有,坚持理想,我不能!!我做不到!!我没有毅力!!我不能9年做同一件事。我认识苏朵的时候他就为了他心中的美好而执著的活着……
      你可以鄙夷他,但你阻挡不了他的盛放!因为他是正在生长的奇迹……
      GALA是由3个80年代出生的青年组成,是垮掉的一代人是重生的一代人是无言的一代人 GALA是一支只用吉他来创造美妙旋律的乐队,不服可以去北京西城区西四地下排练室m他们!
      GALA,一支北京英式乐队,由苏朵(主唱)、王子(吉他)、木木(贝司)叁个80年代生人组成,成立于2004年1月2日,从磨合到《Young For You》的录制完毕仅用半年时间。vocal: 苏朵_suddoo .guitar: 王子_wangzi .bass: 木木_M。
      GALA录这张唱片的时候没有鼓手,是只有主唱、吉他手、贝司手的乐队,我们在唱片中所听到的鼓是由吉他手和贝司手两个二把刀鼓手兼任所打,打得并不稳,但走向抓得很稳,如果能有一个训练有素的鼓手,他们的想法一定会实现得更到位。而换用DIY的标准界定,这张唱片对于他们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既不乏大量出色的旋律,也不乏恰如其分的野心,有没有鼓手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一张唱片可以体现多少想法?表现多少驾御音乐的能力和素质?毕竟我们鼓励DIY唱片并不代表我们就鼓励所有想做音乐的人都凭着一腔热情去玩音乐,从而滥化了整个环境,做音乐的人和想做音乐的人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Young For You》,无论是聪明顽劣的旋律,还是毛手毛脚的鼓点,相信它都属于值得期待和鼓励的前者。开玩笑地想:甚至认为他们在拥有了技术全面的鼓手以后,也该时不时地尝试一下现在这种毛手毛脚的风格——不失技术含金量的毛手毛脚。

  • 方科与妖 -《成熟的器官 Ripe Organs》

      方科与妖乐队,很重的primus痕迹,喜欢primus的人不要错过。
      猪肉的做法有很多种:“红烧肉”就是其中的一种非常好吃的做法,不知道是谁第一次做出了“红烧肉”这道菜,但从那天起,这世上又多了一道好吃的菜肴。如今“红烧肉”已经家喻户晓。每个饭馆都会做,人人都吃过。可是“红烧肉”虽然好吃,但要吃得太多太久,也就没什么新鲜的了。所以每个人都喜欢尝一尝没吃过的菜和完全不同的味道。所以我们不能只重复地或大同小异地作着这道菜,我们应该尝试做出新的完全不同的菜肴,就像有人第一次做出“红烧肉”一样,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妖”乐队是作音乐的,不是作“红烧肉”的,但关于音乐和关于“红烧肉”有一点大同小,只不过“妖”乐队不用葱、姜、大料、盐和糖作原料。而用吉它、贝斯、鼓、人声和其它的声音。
      所以如果“妖”乐队作“红烧肉”肯定不遵巡传统方法,可能往肉加一点烟灰,再把肉塞进电脑的硬盘里,用鼠标点一下格式化。不知道做完好吃不好吃,但我们要试试。也许一咱新的肉的作法被发明了。这也是我们作音乐的方法,所以“妖”乐队的音乐风格是“创造新风格”。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宗旨,但是中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大批人只要给钱什么都干,他们打着音乐的旗号,其实和靠卖咸鱼挣钱一样,这些人迎合媚俗,拘泥传统,甚至唯利是图,不是什么艺术女神的忠实者,他们是地痞、流氓,与艺术的宗旨背道而驰,是反艺术、反人类、是犯罪,是缔造人类灵魂停滞的代表,是阻碍人类音乐发展的反动集团。
      “妖”乐队成建于1998年8月,从这时起中国又多了一支反流行的地下乐队,他们长期活跃在北京的各个酒吧。如:“忙峰”、“橡树”、“17”、“朋友俱乐部”、“莱茵河”“CD咖啡”等。“妖”乐队的代表作有很多,例如:《一个梦想》、《付宏志等人》、《变态》、《发笑失禁》、《雷锋日记》、《闲着的女人手》、《一个美丽而普通的一天或者隔一天拉一次屎的上帝深爱着你的人》等等,都是“妖”乐队精心排练而创的歌曲。1996年主唱方科的一首单曲《1999年8月10日》收录在“中国火二”合辑中,1998年“妖”的作品《变态》收录在“非常次序” 合辑中,1999年“妖”的作品《一个梦想》收录在“摩登天空杂志”合辑中,2000年“妖”的作品《穿脱》收录在合辑“阶段音乐”中,“妖”乐队最喜欢的音乐有:京剧、黄梅戏、刘欢“PLXIES”、评谈、毛宁“SONIC YOUTH”、中国经典民乐、蔡国庆“PRIMUS”、民歌、孙悦、外国古典音乐“BLIND MELON”、西方现代摇滚乐等等形式。“妖”乐队将综合各流派之长处,发挥个人的全部感觉觉创作精典之作。
      “妖”是自然主义者,崇拜自然宇宙规律,喜欢红花、绿叶、干净的没有浮塑料袋儿的河水,透明的天空、吃饭前流的品水,一偿放味精的钝羊肉,夏天房间里没有空调,但心情无比舒畅。
      “妖”的音乐没有风格,试图建立“妖”的风格,并合乎自然法则,从自然中提取精华,从城市现代生活中提取精华,建立悦耳的声音结构,吐一口痰、或咳嗽一声,或二十声便是音乐,加一个节奏,或不加上一个节奏都可以出版,出版了或者没出版都是这社会的产物,都会有人认可,都会有一天被更多的人们传唱着。
      “妖”的主唱兼吉它,方科,来自北京,拉的屎挺臭的和你们一样。方科自幼学习美术,后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年级时,因旷课被开除学籍,感谢这些政客教师们为“妖”的乐队的成立也帮了一点小忙,方科是“妖”的组建者,词曲作者之一,作品有《变态》《子宫》《穿脱》《雷锋日记》等等。方科是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爱贫嘴,今天和一个五岁的小孩玩泥,明天和女友的爸爸谈国际政治,后天在酒吧喝大了脱裤子,大后天崇尚超现实主义思想,喜欢达利的画,当然也喜欢《清明上河图》什么的,但是不喜欢齐百石画的那张《旭日东升图》因为那张画的构图和用墨的手法有点不太到家,不太和谐,不太真实。
      方科爱看电视(尤其是春节联欢晚会,实在是太幽默了),看到没有了台才关,爱做饭,但不常做,怕鬼,但没见过鬼,爱下雨天,不爱看书,爱看画报,不爱冬天的风,爱秋天的风,不爱红装,爱武装。会作红烧肉,但不会或会一点作新音乐,正在尝试,准备试一辈子。
      贝司手,梁伟,来自河北涿州,拉的屎挺臭的和你们一样。上过石家庄铁道学院,后自己决定辍学。2000年二月进入“妖”乐队,梁伟还有一个小名叫“秀 ”,”“秀”的精神世界好像没有被社会所污染过它仍然像是一张白纸,千万别往上画东西,我也不这样做。“秀”就像是一棵树在你面前,它不会攻击你,并让你闻到它的香味。“秀”常说,我活不了多长,也不想活多长。一旦他听到自己出一个好动机,他脸上的笑容是不可能被挡住的。梁伟会做红烧肉,但不会或会一点做新音乐,正在尝试,准备试一辈子。
      鼓手,冯云(女),来自北京,年龄21岁,
      方科说不害怕别人觉得我们的音乐难听,害怕觉得“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好听的人也觉得“妖”的音乐好听!
      哎!顺便提一句,中国的乐评人,一、不懂音乐;二、不懂艺术;三、没有文化。要知道为什么,请关注妖乐队的别的文章或采访,将做具体说明。

  • 方科与妖 -《器官 Organ》

      1998年神离专辑
      嗜痂 怪异
      不三 不四
      立于水平面之上的雄壮旗柱
      再次昂首挺胸
      专辑收录1998年创作作品
      于之前专辑《子宫》相辅相成,相映成辉
      方氏怪力乱神之作延续依旧
      专辑首发限量500张
      德国完成母带制作
      200特别版+300普通版
      精装盒特别版(限量200):包含CD、卡带、海报及方科老师亲笔签名的编号卡
      卡带将多收录一首特别版bonus

  • 方科与妖 -《子宫》

      荒诞 不经
      浮夸 不伦
      这是一张无法用正常经验聆听的专辑,
      这是方科用自己的音乐体系建立的,
      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和听觉习惯上的作品,
      这将是一张从视觉到听觉都充满荒诞感的另类之作。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专辑平面视觉设计由方科老实亲自操刀,
      首发限量1000张,德国完成的母带制作,
      200特别版(已售罄)+800普通版。

  • 段信军 -《寂寞欧罗巴》

    专辑延续了《台北叙事诗》的写法,以段信军个人经历为蓝本,萃取出若干概念,然后再丰满故事和情绪,用不同的歌曲敲打乡愁的侧面,便完成了他浪迹欧罗巴之旅。说起来轻松,可听起来却凝重。从《流亡曲》开始,管弦乐团声声如催,段信军用荒芜的声音半念半唱,而后吉他手踏步台前,在进行曲里乘风破浪。而后是踩着英伦吉他步调的《黄晴美》。在上专辑里,段信军塑造了一个名叫“珮琦”的女子形象,这一次,他再度勾勒了一个和她名字并不相称的坚毅脸庞,“可是她的口袋曾揣着枪,可她为何选择这样的勇敢”,由“推乐队”在背后推波助澜,如此坚决。“推乐队”在专辑还担任了《隔绝的爱》的编曲制作,歌曲来自段信军的真人真事改编,他曾当面和我聊过这趟“无法启程的远行”,语气中虽有落寞,但也算得上是轻描淡写。不料此段经历入歌,逼得歌者以类似Art Rock的方式把旧事重提,最后“像独狼一样长啸”。表面上写的是一段破碎的感情,但如果你了解他的故事,会知道恨从何来。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流浪者的宿命吧。紧接着,他又用另一首《寂寞欧罗巴》接力,和客座女声一起,把自己空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情殇写成激昂的管弦乐,像飞鸟一样遁入树林。
    《寂寞欧罗巴》相比上作,显得要“乐团化”许多。或是归国后的几年,段信军的乐团逐渐成型,使得他可以完整地展现自己音乐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是“Band Sound+管弦乐”的配置,更符合欧罗巴这片大陆的壮阔感。其中,和羽果乐队合作《梦巴黎》,主唱谢晖也担任该曲的主唱,英伦、电子、传统中国意象的融合,有一种时空扭曲的意乱情迷;《西线无战事》则暗讽“东线”,这里越是欢歌载舞,越是反衬昨夜的血雨腥风,在紧张的吉他和贝斯线里,小提琴的旋转显得是那样格格不入,再度提醒段信军“You don't belong here"的事实。
    于是,段信军继续上路了。他把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他让自己的肉身和所到之处不断地摩擦,让创作进一步打破地缘属性。如《Farlig Far 危险的航行》,以瑞典语演唱,乃一首带有浓烈的北欧金属乐风格的作品;《阿富汗孤儿》则有着中东色彩的弹拨乐,“在阿富汗北部巴米扬山区,生活着勇敢不屈的哈扎拉族裔……”,叙述的对象是一位年幼丧失双亲的异国孤儿,具有一种“国际主义的共情”;改编的《三套车》则是一个意外,俄罗斯经典民歌中的忧愁,在此刻除了天地苍茫,更有滚烫而来的熔浆,Freddy的黑嗓如黑云压城,把布尔什维克的诗意吞噬殆尽。
    在《台北叙事诗》里,最触动我心的,要数《我们从小就爱偷听敌台广播 》一首。那些凿壁偷光的岁月,少年的自觉,是我所之所以成为我的萌芽。那一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我和太太在外头吃完饭,一路开着车,CD播到这首,俩人默契地停止了交谈,待到10分钟后,歌曲完结,太太才说:段总(段信军)真的太厉害了。这一次,电台的频率落在《他从小的志向就是偷渡》,讲述的是国军父亲东渡后,老章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偷渡故事,他“要用父亲的枪,亲手干掉弄堂里那些欺负他的小赤佬”。这一段海上传奇,横跨半个世纪,轻快的鼓点、钢琴、童声合唱,让老章的悲剧变成一出正剧。

  • 段信军 -《台北叙事诗》

    从“三通”到“自由行”,从敌方到台胞,从相隔一江水到只需一张证,台湾就这样从记忆里遥不可及的地方,变成了另一个旅游的天堂、美食的胜地,甚或是文艺青年朝圣的站点。忠孝东路走九遍,九份的咖啡馆坐一坐,诚品书店逛一圈,为少年时曾经听过的罗大佑、李宗盛、童安格、齐秦、“动力火车”、“五月天”等等作品中曾经出现的地名坐标,一一找到对应的出处,拍照留念发微博。亲临其境,换来的是一个随手可及的台北,一个早已经被揭开神秘面纱的的台北,一个怀揣着人民币和银联卡就能畅通无阻的台北。“台北不是我的家”,我只是来此度个假……
    台北越近,反而离我们越远。对于大陆人来讲,台北既是一种文艺情结,同样也是一道历史的伤口。它承载着太多的离别眼泪、悲喜哀愁;它纪录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纠结创痛。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音乐人,偶尔会随兴记下一些点滴,却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且随着历史的渐行渐远,这样的音乐人还会越来越远。而大陆的音乐人,曾经因为距离而更多去想象这座城市;如今拉近了距离,却又失去了当年的锐气。台北还在,但歌里的台北却在慢慢消失。“一个人走在傍晚七点的台北City”这样的感性,实际上让台北只是成了背景,而这样的背景,则可以用上海、广州、东京、香港和纽约代替。
    其实,台北的厚重,注定了以流行音乐惯常的矫情和感性,必然无法写出其中的沟壑纵横。有时候,诗歌才是纪录台北、以及那一长段历史最好的载体。而且还得是叙事诗,那种并非简单驰骋想象和浪漫抒情的短诗。更应该是几首长诗,一首组诗。段信军就选择了这种方式,而他个人的首张专辑,专辑名也很简单,就叫《台北叙事诗》。
    《台北叙事诗》诚然是段信军准备了十年的专辑,但又何尝不是他用尽半生的岁月,最终顿悟的结果或成果。他不是台湾人,对于台湾来讲,他只是一个过客。但是他经历了许多大陆人对于台湾这座岛屿的远眺,从误解、隔阂、好奇到向往,直至最终踏上这块土地,去触摸其间的肌肤与脉胳,以异乡人的身份,去感知个中的风情与水土。那些从远望彼岸和匆匆旅行的角度,都无法触及到的细节。距离的宽度,比较的感触,家族的见闻,个人的经历。再加上现实与理想,眼见与想象,历史与亲历的触碰和冲撞,也让段信军的这张《台北叙事诗》感性又可信。它是一组诗,却又真的是历史。关于个人,关于台北。关于个人的台北,关于台北与大陆,关于大陆人眼中的台北,关于历史的台北,关于时空交错中的台北。
    对于台北,段信军就像每一个对这块土地有情怀的大陆人一样,是饥渴的。他穿梭于淡水河边和万华艋舺,在前者的涟漪中,补缺了《淡水河十九秋》,也在后者的脂粉气息中,用一曲《剥皮寮进行曲》,画出了曾经和如今的图景。而在《卡古》、《月儿像柠檬》和《福尔摩沙》这样的作品里,段信军甚至要比原住民还原住民。当越来越多的台湾小镇青年,早已经不知道吟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时,段信军却用代入的方式,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错、纠缠时的唇印和泥沙。
    《南昌路》则更是许多现在的台北人所无法写出的作品。因为段信军在《南昌路》里,沿着台北的南昌路,又走回了南昌,再不是导游地图上的美食坐标,在枪炮的轰轰声中,既是段信军梦回南昌,也是历史梦回南昌。
    而就以台湾或台北作题的歌曲,则更多。《来自台北的歌》记录的是段信军个人的一段经历,《台北》是他游走于台北并在这座城市生存的证明纸,《台湾有时是天堂》是他历练之后对台湾诗意的总结,《台北姑娘》则通过国内著名译者陈震的笔尖、“拷秋勤”的说唱、朱躍的女声,让姑娘的身影穿越时空,于台北的夜色下,呈现出大时代苍凉的背景。
    《台北叙事诗》是一张可以用民谣来定义的专辑,即使专辑中运用的大量音乐元素,听起来其实并不那么民谣。而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同类型专辑一样,段信军的《台北叙事诗》同样不以音乐的可口、演唱的娇脆取胜,甚至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专辑音乐的过程,还都是走向这些传统和标准的反面。如同侯德健,也如同罗大佑,段信军的《台北叙事诗》确实是可以和《龙的传人续篇》,或者《家》这些专辑媲美、或拥有同等厚度和重量的唱片。它们都是历史的民谣,历史的尘土让它们注定不能轻盈。而因为流行音乐格式和体裁的限制,甚至让段信军在表达受困时,常常不惜借助于朗读、口语等方式,将叙事部分填满。正如他在《台湾有时是天堂》里唱到的“我品着来自南部浓浓的咖啡”一样,《台北叙事诗》就是一张苦咖啡般苦涩的专辑,不加糖也不加奶。因为对于段信军个人的经历,以及台北这座城市的经历,或者两岸的经历来讲,走甜走奶的咖啡,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无论你接不接受都必须接受。

  • 段信军 -《界碑·一九九四》

    旅居北欧的南昌音乐人段信军(凌凌)的双唱片概念专辑《界碑·一九九四(1994: A Milestone In My Youth)》于2022年12月由台湾足迹音乐出版发行,是其精心雕琢的“人生五部曲”音乐计划的第三张专辑。
    这是张双CD、共收录26首歌曲的宏大诗篇,于2019年年初,以《金峰镇往事》作为故事的开篇。“一九八九年初走穴至福建长乐县金峰镇,揣着演出所挣和赌博赢来的几千元……”在一个平凡的夜晚里,段信军轻声诉说着他的故事。三十年前,“走穴”对于年轻人是一件光鲜且具有诱惑力的事,就这么跟着剧团走南闯北,来到金峰小镇。远眺台湾海峡的阵阵浪花声,年轻人身体里也不断地拍打,一边是乘一艘小船投奔自由怒海的诱惑,另一边则是故乡里翘首企盼、等待他归来的恋人。这是平凡的一夜,是无眠的一夜,是惦记到今天的一夜。
    在《金峰镇往事》的抢先听Demo版本中,在最简朴的老式电钢琴奏鸣里,段信军咀嚼着这段已褪色的青春记忆。“再美的情话也经不起岁月的吊打,退潮的青春如此荒涼”,可在那个小镇上所发生的记忆,因为手心所握有的青春而得以不断往前和冒险,在心中沟壑留下的印记,三十年后依然历历在目。
    撇开沉重的社会议题,褪去时代摩擦的苦痛,昔日年轻却显世故的老灵魂,而今立在海浪拍打的岩石上,年过半百,以诚挚的歌声道出年少岁月的秘密情思,歌唱时光流逝后的终究苍茫。这是一个当你老了后“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故事,激情与寂寞,记忆与岁月,衰老和遗忘,段信军《一九九四·青春的界碑》,在此正式开启。